1.書評
時尚書的作者當然如同教主,各種品位選擇配搭的原則,黎堅惠說得簡單,卻像大師口述一句禪機……
名謂“時裝•時刻”,其實不是專研時裝,乃是黎堅惠想以衣裝為經緯,串起她的個人記憶、已流逝的成長時光,成名、認識朋友、當母親的片斷。以時裝記時刻,就是以流逝記流逝。
──鄧小樺 (香港著名書評人)
2.编辑推荐
这本书于我,无疑是一本跨越20年的时装扫盲书,当我打开书的封面,看到Wini那恐怖的每日出门前的自拍照(6P的大拉页!),整整365天每日不重复的衣着,便知道,时装人也是要修炼的。
更令我等杂志人汗颜的是,早在1993年,黎坚惠已经在杂志专栏里大谈Martin Margiela、Hussein Chalayyan、Ann Demeulemeester、Raf Simons……所以,不要再说什么香港是文化沙漠,我们这里沙漠化的时间更长久且不自知。
知道黎坚惠这个名字已久,但直到看完这本书,才对这位香港文化界的才女有了相当认识那种大时代情怀,那种对少年心气的执著,那种中性理想主义的宣扬,不是所谓的见惯的时尚人所有的气质。
话说从头,如果你是时装人或时装精,这本《时装时刻》无疑是骨灰级进阶宝鉴;如果你是个时装盲,那么这本《时装时刻》无疑是时装扫盲谈资宝典;再如果,你是个港式文化爱好者,那么《时装时刻》可以八卦到非常多黄金时代的HK的美丽。再补赞美,老友SK为这本书所做的设计非常出色,简直是翻阅的冒险与惊奇再直抵高潮的美妙体验。
──黎文 (《城市画报》副主编)
3. 《時裝時刻:1987-2007》編輯手記
「時裝會過,但時裝的經驗卻留下來。」
我想每一個女孩子(或男孩子)都不會忘記屬於自己獨特的穿衣經歷。從第一次塗口紅,到第一次去Ball,第一次約會,以至結婚、做媽咪,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喜愛與追求。
二十年不算一個短日子,我們看著今天仍屹立於潮流界的Winifred,一步一回頭,開心見誠與我們分享她的成長、喜好與不屑。看得有類似經驗的人竊竊偷笑,「咁啱!我都有這個牌子的衣服啊!」「係呀!係呀!衣服多到其實穿不完,有時甚至是忘記了曾經買過,有時更喜歡一口氣買下不同的顏色,其實是不肯定自己適合甚麼……」
有時我們會被她的坦誠打動(天天出門前拍下自己的穿著以確定自己沒穿錯衣服),有時也會為她不懂人情世故而抹一額汗(居然在重要場合沒想到邀請老闆出鏡),又或為她賤價出售衣物而感婉惜(好像還很新啊,不過沒人要時扔掉就更可惜)……
看著看著,對Wini可以跑到設計原產地、旗鑑店甚至工場跟設計師尋根究底,逐步剖析時裝的細節與鋪排,又將時裝與文化思潮掛勾,尤其羨慕不已。這種幾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狂熱,此志不移。為了追求完美,就是普通的套頭黑色長袖毛衫,也堅持要買XX牌子的。不穿白不穿,感覺就是不一樣!
如果閣下是識貨之人,能說得出它好在那裡的道理來,便怪不得人心甘情願,奉上比薪金多幾倍的置裝錢。又如果閣下是有能力又識貨之人,為甚麼不呢?
一路跌跌碰碰,從不諳世情、樂天知命,到開始洞察人事、責任地位與時俱進,便會想到要否精簡生活,捨棄一些,讓自己輕鬆上路。那已是另一種境界了,是自覺的選擇,是經歷了許多之後的單純(而不是無知)。
一直認為讀過書與未讀過書,最大的分別是識見這回事,今時今日,香港的女孩子要獨立自強,靠的也是這個。而識見最大的源頭,除了張目四看,不斷吸收新知識外,更是自省的能力。不但要處變不驚(無論是失戀失業失婚做單親媽咪面對任何突發事情,總要盡快保持鎮定調整自己東山再起),三頭六臂(既相夫教子,也要有自己的事業、興趣及勤於keep fit),還要擁有一顆善感的心,好好過日子!
我想這便是Winifred在其新作《時裝時刻:1987-2007》中給我們的啟示!!
—-李安
想買此書 http://www.amazon.cn/gp/product/B001LF3C44?ver=gp&ref=CN&uid=000-0000000-0000000&pageletid=henan
4.尖叫
收到黎堅惠的新書,第一個反應是尖叫:我要跳槽!不但拿拿臨漏夜自己跳,還慫恿愛靚書如命的董先生一起跳!三聯雖然有不惜工本出版《奼紫嫣紅開遍》的前科,當日除了陸智昌不識時務的藝術堅持,話晒都拜任白的金漆招牌照住,華麗才能以不打折扣的姿態面世。我不是說黎小姐的潮流教母地位不夠份量,但請你老老實實告訴我,香港坊間還有哪一家出版社,肯如此言聽計從任得作者舞?硬皮封面包蔴布燙銀字,全彩印,內頁起圓角,拉頁隨傳隨到,書脊的幼身白緞帶書籤一加就三條…這種種昂貴的製作要求,就算由搖錢樹身份屹立不倒的亦舒小姐提出,都未必可以全部心想事成,手上沒有數據撐腰的書海偷渡客居然如願以償,我們除了要讚歎她的魅力和毅力,還要跪拜出版商的膽識。
然後第二個反應還是尖叫。黎小姐視照片為心肝寶貝,我一直有所風聞,「如果唔係,點解嫁都要揀個攝影師嚟嫁」,然而萬萬想不到數量這麼多,頻密搬家之後還保存得這麼好。最令人嘆為觀止的,是相中的美術館是畢加索抑或羅丹可以不明不白,但身上那套被巴黎夕陽滾上金邊的全黑衣服,卻清清楚楚記得是Jean Colonna。天地良心,要是那套衫是華沙池或者高蒂耶的傑作,鏽上七彩繽紛的大蝴蝶印着耶穌滴血的心,隔三條街就叫得出名字並不稀奇;但哥隆拿沒有任何設計上的線索,足以讓人在失散十三年之後一眼把它認出來,連一手一腳畫草圖的一位,不經過滴血驗證都未必敢攬住它叫「乖仔」。親愛的,假如這不是愛情,這個世界就沒有什麼稱得上是愛情。—-邁克 (《蘋果日報》克社會專欄)
5. 一時之盛
《萬千師奶賀台慶》來勢洶洶,汪明荃這樣顯赫的殿堂人物恐怕劫數難逃,不會不成為一人扮嘢大賽的特備環節了。上汪阿姐身這種濕濕碎的小兒科,當然難不倒扮嗰樣似嗰樣的詹瑞文,但我想若論嬌俏美艷,他一定不及坐在幕後浪費青春的林奕華。啊,你勢估不到型象一向端莊正面的林氏,自我幽默感量入為出,也曾經有過一擲千金的豪放時刻吧?口講無憑,有圖為證,快快翻開黎小姐的珍貴私相簿,欣賞永遠不再的一時之盛。
其實被黎小姐稱為流動派對的這個十四年前的聖誕夜,林奕華最教人捧腹的不是神奇化身玉女汪明荃,而是身穿草綠解放軍長大衣,頭戴孖辮假髮,扮成英姿勃勃的紅色娘子軍。在場人士,沒有一個不即時化作滾地葫蘆,東歪西倒笑到死去活來。西方文明史上,卡波堤的黑白舞會迄今仍然時常被提起,濟濟一堂的全是名人靚人,被譽為時代里程碑。在進念人的集體回憶裏,這晚有同等的經典地位,不但因為人齊,而且大家都為玩而玩,那種純真和激情,連作為戥腳街坊的我也深受感染。然後,派對當然散了,紅的繼續發熱發光,不甘寂寞的遠走高飛,灰姑娘回家等候執到玻璃鞋的王子,有王子潛質的則滴血與魔鬼簽合約,心甘情願演浮士德。
說到底,《時裝時刻》最令人回味的就是這些。花花世界二十年,由鄧小宇到章小蕙,由林燕妮到林夕,由鄭裕玲到劉嘉玲,由香奈兒到錢慧儀,黎小姐沿途搜集的風景五光十色,而她,也從一個愛作男裝打扮的聖約翰宿舍高收視率女生,變成將「我個仔」奉為人生最高成就的美麗媽咪。—-邁克 (《蘋果日報》克社會專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