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底收到中間人邀請,說某個倫敦品牌將於2012年登陸香港,希望跟我有一個較為藝術性的合作,問我有否興趣拍一條短片,因為這品牌是以Intelligent Women為設計對象,而中間人認為我是香港的代表人物――雖然當時不肯定是哪品牌,但對方這樣賞識我,誠然是一件美事,所以基本上是答應了。今年三月終於知道,合作對象原來是跟H&M同宗但紮根倫敦的COS,而他們想改變合作模式,因為Sofia Coppola替Marni也拍了一條短片,於是由短片變成了畫廊展出模式。

My original layout (done by me)

Suggestion

Final Work

London team

London team 2

Anthony & me

Models
中環干諾道50號堪稱是藝廊大廈,世界知名的藝廊都進駐那裡,例如倫敦的White Cube,當時我想自己的作品能夠在White Cube展出,真是很興奮啊!創作的元素很快有,就是香港、Intelligence、品牌和我,而一切從我出發。COS是一個服裝品牌,我就將Wardrobe Diary衣櫥日記來一個變奏的伸延。很多讀者都希望我能夠每日貼一相,但這件十多年前已經在做的事,在《時裝時刻》出版之後,很多人都在做,重覆自己並不太有趣,將它變成另一回事,就有新鮮感。香港地少人多,樓價貴,我就挑了十多套秋冬新裝回家做實驗,最後就是關於如何在地少人多的香港尋找自己所嚮往的空間和自由。
於是某個陽光燦爛的下午,開行冷氣,在睡房的一個角落跟Collection Of Styles(COS)發生關係,貫徹Wardrobe Diary作風,所有照片由自己操刀,在那個小小的角落追趕跑跳舞,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讓自己flow出來。
I dance, I meditate, I try on new clothes, I just let myself be here. Today I am interacting with Collection Of Styles in my little white corner. What did I find?
Space (out of heaps), hence, Freedom (out of busyness), hence, Flow (out of form), hence, ME as possibilities and potential.
照片出來了,倫敦方面很喜歡,問我打算如何present。我做了8個sequence,也有一段細述的文字解釋作品的來由,但我始終不是graphic的人,而且藝廊也由White Cube變了另外一間法國知名的gallery,空間和比例如何也不知道,於是就要請All Right Reserved的SK幫忙。我們一起去視察場地的當天碰上Kaws在那裡舉行展覽,寒喧了一番,最終決定將sequence選取6個,分左右兩邊打橫展出。倫敦看了提議之後,將之再refine,將6條sequence分6條panel展出,效果更佳。
我也是在收到邀請的那天才知道黃耀明和基爵是另一個創作單位,跟明哥同場展出,當然高興,雖然展覽只做一天,但支持我的朋友都來看了,全部都喜歡。記者問我為甚麼這六個月好像消失了,我說出席品牌活動多年之後,了無新意,除非像這個這麼有趣。展覽後兩星期,COS正式在皇后大道中開張,2007年在斯德哥爾摩H&M總部,他們已告訴我,集團成功在於店舖位置,有心不怕遲,可以等,所以H&M的舖等了10年,等連卡佛遷出才進駐香港,如今找到隔鄰另一個舖開COS,高手。
COS的倫敦班底竟有倫敦朋友的朋友,這個世界說大不大,說小不小!新舖開張,價錢比預期中便宜,基本上沒有甚麼東西過千,全部都是三位數,買得最多是家居服,例如睡覺用的條子棉裙、格子孖煙、胸圍內褲物料都好,朋友大力推薦襪子,於是也買一些。童裝做得好,但不能買給兒子,因為到8歲就止步,他們説正在發展中,希望8歲以上的小孩也可以有選擇。
欣賞COS有We are one的意識,香港店開張的頭4星期,從柏林、倫敦、瑞典等店調來員工,帶領香港團隊進入COS文化,這班外來的售貨員個個靚到像模特兒或rock star那樣,光是髮型就非常醒神,在一個周日的下午大出血,滿載而歸。我知道他的男裝很受歡迎,因為價錢、質地還算不錯,minimal簡約斯文有氣質,整體來說COS填補了市場上的不足,以合理的價錢重新帶回簡約、斯文和氣質,而不是一味像fast fashion靠快和便宜,因為誰還想替地球製造更多垃圾呢?

Best buy

My favourite gingham women boxers and bra

kids

Friend's fave : COS socks

COS international staff

COS Shop Central